|
|
|
藥店為業績勾結藥販套醫保:監管與行業規范亟待加強 |
|
店為業績勾結藥販套醫保:監管與行業規范亟待加強
近日,一則 “藥店為 KPI 求藥販子來套醫保” 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,再次將醫保基金安全問題推至輿論風口浪尖。在湖北武漢,一些醫院門口 “醫保取現”“高價收藥” 小廣告隨處可見。記者調查發現,藥販子與藥店竟達成默契,參保人按藥販子指示,在藥店憑簡單紙條就能買到高價處方藥,藥販子再以六折甚至更低價格回收,其中不乏本應用于重癥治療的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等。
藥店銷售人員坦言,門店每月需完成 20 多萬元銷售業績,周邊 5 家藥店競爭激烈,為完成任務,部分藥店主動聯系藥販子,甚至出現排隊套現現象。為讓處方藥銷售合法化,藥店借助手機 APP 小程序在線開具 “電子處方”,不到一分鐘即可審核通過,背后則是異地醫院與藥店的合作。
這一現象嚴重違反醫保法規。根據《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》,定點醫藥機構不得為參保人員利用醫保待遇轉賣藥品、獲取非法利益提供便利。藥店的行為不僅破壞醫保基金的合理使用,還可能導致真正有用藥需求的患者面臨藥品短缺,影響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。同時,非法流通的藥品脫離監管,其質量和安全性也難以保證,給公眾健康帶來潛在風險。
從法律層面看,藥店與藥販子的勾結涉嫌詐騙醫保基金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指出,此類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,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。相關部門需加強監管,嚴厲打擊這種違法行為,確保醫保基金安全。此前,云南普洱也曾破獲涉案金額高達 2 億元的 “回流藥” 騙保案,可見醫保騙保問題并非個例。
藥店為追求業績而忽視法律和社會責任,反映出行業內部管理的漏洞。一方面,藥店應重新審視業績考核指標,不能單純以銷售額論英雄,而要將合規經營、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放在首位。另一方面,監管部門要強化對藥店的日常監督,規范電子處方的開具流程,嚴格審查藥店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關系,防止類似套保行為再次發生。公眾也應提高法律意識,認識到參與醫保套現不僅違法,還會損害自身長遠利益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維護醫保基金的安全與穩定,保障廣大參保人的合法權益。
|
|
|
| |
|
|